标签: 华为铁三角
-
Author帖子
-
-
风之子参与者变革组织架构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服务客户。可问题是, 有了科学、精密、可精细化运作的架构, 是不是就能解决所有问题呢? 还不是。在实践中, 华为发现, 组织架构解决不了“ 最后一公里” 的问題。服务客户, 归根到底还是要靠人, 要靠每一个和客户打交道的员工。
那华为在营销的“ 最后一公里” 上都会遇到什么问题呢?它又是如何解决这一问题的呢? 这一讲我们就继续来看。
1. 非洲招标为什么惨败?
先来看一个案例。2006 年, 华为在非洲某国家的一个全网采购项目中, 就因为自己的采购方案跟客户需求的匹配度不好,而惨败给了竞争对手。这次失败, 促使公司反思一件事: 基层的销售人员到底面对什么困难? 现有的流程为什么不能帮他们解决问题?
我们具体来看下。2006 年6 月, 该国电信准备投资建设一张移动通信网络, 华为是两家参与竞标的主要供应商之一。华为准备非常充分, 技术当时也比较先进, 人力资源投入也大。我们之前讲过, 当时有些代表处仅有一两名员工。而该国的这个项目,前后有七八个人参加, 已经算很多了。然而大家辛辛苦苦干了两个月, 结果却是没有拿下订单。
我们知道, 电信设备销售技术性很强, 营销项目的运行会涉及不同业务单元协作, 还得防范现多种意外情况发生, 这就要求组建专业化的项目团队。所以, 从1993 年开始, 华为的基层销售就逐渐演化出了三种角色的分工: 负责技术交流的产品经理、负责客户关系的客户经理、负责售后服务的服务经理。
这种分工背后的指导思想叫“ 做厚用户界面” , 也就是客户服务要专人做专事, 不同事务的沟通界面, 应该由不同的人负责。产品、客户关系和售后各司其职, 就能解决销售有效性的问题。
道理很好, 那问题到底出在哪? 代表处的同事在失败后不停地追问: “ 我们为什么会输? ” 反思会上, 大家想起来一个细节。
当地客户召集网络分析会, 七八个人都到了, 每个人都向客户解释各自领域的问题, 客户的CTO 非常不高兴, 说: “ 我们要的不是一张数通网, 不是一张核心网, 更不是一张TK 网, 而是一张可运营的电信网。”
对于这句话, 在场的所有人都没在意。后来, 竞争对手的方案包含了太阳能, 以及小功率的柴油机发电, 而华为的方案还是用大功率的柴油机发电。差异点就在于, 华为的大功率机器更先进, 但没考虑客户的运营成本。那对于这件事, 客户经理本来知道这个消息, 却没有及时告诉产品经理。
问题来了: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沟通失误? 以前怎么没有出过这样的问题?
这是因为早期小股部队作战时, 团队运行比较顺畅。随着业务越做越大, 部门多了, 管理各成一摊, 这才造成了沟通不畅。
同样是在2006 年, 另一个项目上就有客户对代表处表达了失望,说华为“ 只会说不会做” , 各个部门给出的回复经常不一样。
好, 看起来问题出在沟通上。那我们要追问一句, 这就是问题的根本么?
表面上的沟通不畅, 背后其实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问題。当时华为的一线员工, 客户经理不懂交付, 交付不懂客户, 产品不懂市场。换句话说, 就算他想沟通, 由于不了解同事的具体工作,他也不知道该告诉什么。这个问题在海外市场尤其严重。因为海外的电信运营商有些不像国内运营商那么强大。在国内, 你华为的服务差一些, 人家客户自己就补上了。但是在海外就没有这样的好事了。所谓“ 全套的电信运营解决方案” , 说穿了就是你华为要在各个方面对服务到位。
现在代表处的三个角色, 看似都尽了力, 实际上还是围绕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打转。借此机会, 华为就去深入研究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如何梳理组织的职能、分工配合, 才能更好地满足客户的整网需求的问题。一年之后, 这个客户代表处就夺取了另一个整网项目的竟标胜利。
2 · 真正的“ 铁三角” , 怎么建立?
好, 回到我们的问题, 之所以有了组织架构, 问题还是解决不了, 原因就在于“ 组织” 其实意味着分工, 而分工就必然会导致不同岗位的员工, 只盯着自己的任务, 而无法看清业务的全景。换句话说, 工作目标发生了塌缩, 从服务客户, 变为了完成自己的任务。
那怎么办? 刚才说到的案例中, 找到根子上的原因以后, 华为开始对北非代表处的基层三人组进行优化。2006 年底, 代表处任命饶晓波、王锷、王海清组成客户系统部的核心管理团队,饶晓波统一负责客户关系、王锷统负责交付、王海清负责产品与解决方案。还是这三个角色, 但是华为决定要把他们打造为“ 铁三角”。
该怎么打造?
首先, 虽然他们三个还是有各自的分工, 但是华为将客户服务、产品、交付, 紧密融合为统一个目标。换句话说, 有一项工作没做好, 三个人的绩效都不达标。
其次, 在以前, 交付的事情就是交付经理去, 售后服务的事情就是服务经理去, 但是现在, 不管任务性质如何, 三个人都要在场。甚至, 三个人在工作中也要一起办公, 反正在海外也是住宿舍, 那么三个人也要住在一起。
三个人的工作被重新分工。以前的分工是从自己出发的, 现在的分工则是从用户出发, 也就是从“ 我要做什么” 转移到“ 我能帮客户做什么” 上。具体说, 就是客户经理大部分时问是主心骨, 负责把握客户关系的火候, 到什么时候该做什么动作, 如何在关键时刻发现机会点; 识别关键机会点后, 产品经理负责设计出满足客户价值的解决方案; 快要到交付了, 就由交付经理发挥关键作用。不仅如此, 针对客户的领导层, 针对客户的每一层组织, 华为都明确提出了“ 铁三角” 的运作模式。
最后, 三个人要共享荣誉。在以前, 签约肯定是客户经理的事情, 现在, 签约仪式也会邀请交付经理、产品经理。用当时华为员工的话说, 那叫“ 大家一起打粮食的那种滋味, 真让人欣慰” ! 不仅如此, 在公司的表彰会上, 也不再是奖励个人, 而是奖励优秀的“ 铁三角” 团队。这样的制度推行, 给华为的基层销售工作带来了切实地改变。
首先, 在三个人不齐整的时候, 另外两个人, 甚至是一个人,也能把三个人的工作做好, 因为大家通过融合,逐渐了解了对方领域的知识和技能; 其次, 面对客户的时候不再七嘴八舌、各执一词, 而是有了统一的回复; 再次, 由于大家要参与一个项目的全流程, 所以他们代表的不仅仅是客户关系、解决方案或者交付这三个工作, 而是代表客户诉求和价值的成长。换句话说, 他们的眼里就有了客户, 而不仅仅是自己的工作。
3 , 铁三角, 是一种组织价值观
“ 铁三角” 运行成功后, 首先是在北非地区各代表处和关键客户群进行了推广。之后, 华为又把这种运作模式在全球进行推广。但是, 每个地区的市场都有微小的差异, 那“ 铁三角” 该怎么灵活运用呢?
我们来看。“ 铁三角” 不仅仅是销售线提供解决方案的最小化作战单元, 它还是一种组织价值观。它本来就需要因地制宜,在不同市场、不同文化背景中, “ 铁三角” 的运作模式应该有所不同。对于这一点, 我觉得首先提出“ 铁三角” 概念并付诸实施的主管彭中阳说过的一段话特别到位。什么叫一种基层组织价值观,他说:“ 铁三角” 代表着很好的合作精神, 不能吃独食。管理团队核心成员都很开放, 具有团队精神, 不贪功。
“ 铁三角” 代表着良好的服务意识。“ 铁三” 作为一种面向客户的组织, 需要主动积极关注客户面临的挑战和压力, 并将其转变为内部的组织行为。
“ 铁三角” 代表着良好的学习能力。在实战中要让每一个人都做到一专多能。
成名于海外的“ 铁三角” 现在已经形成星火燎原之势, 在华为公司的各领域、各环节广泛应用。三” 也变成了形象说法,四角、五角, 甚至更多也是可能的。只要有利于服务好客户, 相关的角色与功能都可以被吸纳进来。华为做法的关键, 在于打破最小化作战单元的“ 楚河汉界” , 从自己的工作界面中跳出来,关注业务全流程, 具备帮助客户成功的心态。
比如说, 当大量客户需要融资, 那融资设计就需要构成一个重要销售要素, 销售团队就要加入这个满足要素对应的色, 那“ 铁三角” 就要变成“ 铁四角” 。所以, 从纸面上的组织结构,到实际上能打仗的组织, 需要在实践中磨合, 经过实战, 不断发现问题, 解决了问题, 组织才能成熟。
(来源:网络;作者:孟庆祥)
-
-
Author帖子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