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0 条回复
  • Author
    帖子

    • ai丹妮
      参与者
      发帖数23

      3.1.2.BTS的产品历程

      华为的BTS经过好几代,从我的接触看,应该包含如下的如下四代半:BTS1.0 -> BTS2.0 -> BTS3.0/BTS312 ->BTS3012 ->BTS3900 。所谓的半代是说的BTS1.0,那个应该是属于非成熟化的产品,只能说是半代了。当然从BTS2.0 开始就应该开始有了系列化的概念,这个系列化就是室外型(国内很少用)和小基站。小基站也会有不同的规格,不同的应用场景,这里就不详细说了,主要说说主流的宏基站。

         BTS1.0

      BTS1.0应该是样机阶段开发出来的,等我加入到华为的时候,我只在某个实验室看到过一次,只是放在那里,没有使用。BTS1.0应该是一个2.2米左右瘦高形的机柜,不记得是6个机框还是7个机框了,能够支持的载频数量是6个,内部的结构不清楚, 因为是第一次做,集成度很差的。TRX,基带,功放等,都是分离的。我印象中BTS1.0是没有推向市场的,上市的直接是BTS2.0,就算开了,估计也就是最开始开的两个试验局(内蒙和河北)。

          BTS2.0

      我接触的最开始是BTS2.0 ,大概是1.6米高,一个控制框,里面包含了基带板,再上面是TRX单元,再上面是功放单元,合分路器和双工器单元。这里之所以用单元是因为这些部件基本都是大家伙。机柜不但前面要有复杂的框间连线,连机柜后面也要连线,因此肯定不能靠墙安装。因为一个机柜只能支持6载波,分到三个扇区,就是每个扇区2载波,而国内那个时候已经有很多的站点配置超过S222的配置了,因此一般情况是要并柜的,要并柜,那么就涉及到机柜之间的连线,那个时候机柜之间的跳频连线那是叫复杂啊,花花绿绿的线大概需要6根还是9根,机柜之间都要互联。除了调频线,还有时钟线,传输线,反正我印象中并柜是很麻烦的。

      BTS2.0 传说是模仿的西门子的基站,因为那个时候搞的是BSC,因此也没有见过西门子的基站,对这个传闻也不知道真假。BTS2.0 在国内还是卖了一些,一直到06年,还有一些国内在网的BTS2.0基站,后来一般是通过自己搬迁自己替换掉的。印象中BTS20在海外卖得不多,不过最后的存活都是卖到了一些最落后的国家,国家的名字就不说了。

         BTS30/312

      华为在立项开发BTS2.0之后没有多久,就立项开发了BTS3.0。BTS3.0的开发是以上海研究所为主体的,这个也是上研所第一次开发真正意义上面的产品。这个实际上是华为在北研之外,第二次进行产品布局,具体过程不清楚,但是原因是深圳不能吸引到足够多的专业人才,比如射频。因为上海周围的搞射频的研究所还是有一些,江浙人比较喜欢在上海呆着而不愿意跑到深圳。因此在96年的时候公司就已经决定成立上海研究所了。在启动了BTS30之后,又在上海启动了应用时间很长的BSC32的开发,这个时候上研所已经有了真正意义上面的开发。

      BTS30的开发吸取了BTS20开发的很多的经验教训,比如我印象中,虽然BTS30还不能严格意义上面的靠墙安装,但是一般情况下,已经不需要打开后盖了,只有特殊的情况下才需要打开后盖。同事BTS30在功能布局上面也有了长足的进步,比如功放和TRX合一了,虽然模块个头稍微大了一些,但是已经避免很多复杂的电缆连接,上下框的线缆连接主要是双工器和合分路器射频电缆连接及通讯管理连接。但是BTS30虽然提高了集成度,但是并没有解决一个机柜只能支持6TRX的固有缺陷,因为当时移动的S444的站点已经很多了,而联通是因为频点数的限制,才配置的S332的站型。就算S332,华为的BTS30一个机柜也不能搞定。因此在BTS30开发出来之后,就立即启动了华为卖了最长时间的BTS312的开发。为什么将BTS312归为BTS30系列呢,是因为这两个型号的基站的单板是通用的,只是结构上面变化,机柜更高一些,更宽一些,能够支持12的载波而已,而12载波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满足当时中国移动及中国联通的单机柜搞定一个S444以下站点的需求,市场定位还是很准确的。至于12载波是否是华为原创,我就不知道了,因为那个时候是小兵,基本是干BSC的活的,根本就不知道其他友商的情况。

      BTS312的开发有一个很有意义的教训,就是没有注意工程问题的开发人员将第0框定义在最上面,也就是如果一个基站只有一个扇区,那么就需要将TRX和双工器放在最高的那个框。这样造成最严重的问题是只有一个框的时候,会造成基站的头重脚轻。最开始提出这个问题的时候,研发人员还认为无所谓,只是插哪里的问题,还不愿意进行软件的更改,没过多少时间,据说在生产线上面出现过机柜倒下的问题,才由上升到领导层,决策更改掉。从这个事情就可以看出,一批有经验的工程师对一个产品是多么重要。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出很多,涉及到信息安全的因素,就不多举了。

      成功的边际网

      在BTS30系列基站中,最值得大书特书的就是开发了BTS3001/3002小基站,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华为边际网的小基站。具体怎么包装的,没有经历过,但是边际网的包装的确是华为无线第一次高水平运作,为华为无线在移动品牌积累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个产品经过市场准确定位和优秀的包装,很好的满足了当时的中国市场需求。

      01年的时候,虽然城市里面年轻人的手机普及率已经比较高了,当时在中西部农村地区及东部相对落后的农村地区,手机普及率还不是很高。但是中国移动还是要覆盖农村地区啊,并且当时移动分家没有多久,网络的核心还是在城市里面,但是如果建立一个真正意义上面的基站,包括机房,铁塔,备电等,成本很高。但是BTS3001基站就很好的满足了中国的市场需求,直接挂在一个电线杆上,立一根全向天线,不用备电,基站直接带光接口板,只要传输拉到就可以。很快,就靠边际网的小基站,在全国布了很多点。大家都知道,基站布了以后再搬迁就很困难,而华为通过小基站的切入,逐渐打开了国内的市场。当然因为“边际网”包装得太成功,导致05年以后华为想进城,还特地再包装宏基站,避免“华为=边际网”的影响,那是后话了。

      BTS30的开发基本上模仿的爱立信的,在01年之前,华为研发对对其他大牌的友商的认识可能差不多,比如爱立信,Moto,诺基亚;其他的友商,比如西门子,北电,朗讯等因为进入时间的早与晚,有些在网的载频多一些,有些市场小一些,但是当时已经是按照上述两个集团来看待友商了。BTS30基站也是华为有模仿对象的最后一款基站了,后面的基站已经基本上是华为自己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分析,确定规格了,因为那个时候华为的系统工程师已经有了一次完整的产品设计经验,已经有了不需要模仿(注意只是模仿,不是抄袭,和QQ的外型模仿类似,不需要因为布局分布和比例而大伤脑筋)对象而进行自主设计的能力。

         EDGE功能的支持

      这个里面还有一件事情,值得称赞的,那个就是EDGE载频的开发。大概是03还是04年时候吧,市场的EDGE需求已经很明确了,但是当时GSM的人员少也一个实际存在的因素,无人力投入。在这种情况下,基站的领导还是偷偷的弄了一小拨人,去研究EDGE,包括硬件和软件。等到研究了差不多了,就正式立项进行开发。据说就10多人,将EDGE给整出来了,这个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因为当时EDGE作为运营商的普遍需求,作为标书的必选项,因此产品投入基本是当时能够投入的最好的资源了。据说后来,别的一个产品咨询经验,问你们怎么那么少人就很快将这么大一个特性给做出来了。某主管的答复是:在各个模块投入的都是有好几年开发经验的老员工,如果一部分老的搭很多新员工话,可能就会拖延或者失败。在这个地方,不是要贬低新员工,新员工里面也有优秀的,也有编程比较厉害的,当时我这里主要是强调老员工在通讯企业中的作用是非常明显,最主要是体现在方案评审上面。

      编程在华为虽然是基本技能,但是做任何开发一样,编程仅仅是一个工具,关键就是对业务的掌握能力和理解力。老员工在方案设计和评审的作用体现在他有经验,他碰到过很多网上问题,他在脑海中有这样的概念。他对原有系统的不足和瓶颈是很清楚,在新产品中如何提高会有思路。他的面会相对广一些,做射频小信号部分的,对基带多少有点了解,在会议上还是能够提出一些意见的,做主控的对整个基站的软件构架及通讯机制也是会有一点了解的,也提出自己疑问和想法。所以经验在设计中是非常重要的。

          BTS3012

      BTS312开发出来之后因为投入WCDMA的原因,BTS40的下马,华为在基站上面的新产品开发基本就暂停,除了在BTS312上面开发了EDGE载频之外。开发人员一般是优化和定位问题,进行器件更新等等的工作。

      但是当时我们面临一个什么样的情况呢?爱立信还是按照自己的节奏在推产品,华为的BTS312在集成度,功耗上面已经比对手落后很多了。采用很多年前的架构,整体成本偏高。在爱立信双密度推出来之后,华为的312基站是彻底失去了竞争力,市场项目拓展困难重重。

      这个时候华为已经认识到GSM的生命周期会比我们预想的要长,华为的市场还是很有空间的。关于GSM的重新定位,为华为的GSM的第二次大发展定了基调。这个时候决定开始搞BTS3012。

      BTS3012应该来说是华为的第三代基站,至于基站的分代的方法,可能是华为提的,虽然我没有问过别人现在的第四代基站的是怎么划分的,但是大概也能够猜测出来。第一代,基本上是集成度不高的,基带、功放和TRX是分开的,第二代应该是基带,功放和TRX合一了。第三代应该是双密度系列,第四代应该是基于GSM的多载波技术及SDR的产品。

      BTS3102的基站大概是1.4米高,宽度也降低了不少,框架结构基本上也还是沿用312的技术,比如射频单元是一个模块,还是有独立的双工器,还是有独立的主控框等等。双密度基站的推出,将华为的基站产品的技术已经基本上和领先的友商拉齐了。BTS3102基站在技术上面最大的改进就是提高了集成度和降低了功耗,从业务上面,就是可以全部TRX的所有时隙支持EDGE业务,而之前的BTS312基站因为带宽的因素,不能全规格支持EDGE。虽说全规格支持EDGE并没有实际的应用场景,但是问题是其他的卖家支持,就你华为不支持,你在投标中就处于不利的地位。并且运营商的心态是我招标里面要求,但是我是否买这个功能,是否用这个功能是我决定的,但是你要支持。类似的例子就是所谓的基站环型组网,估计大家都听说过,也就是系列基站能够连接起来之后能够再接回BSC,这个功能很多运营商在招标中要去,但是实际上在现网中应用极少,因为毕竟要增加基站管理的复杂度,还要增加一跳传输。

      因为BTS3012基站基站是相对较新的产品,里面的故事和不足肯定不能写太多啦,任何产品肯定都会有不足的!

      BTS3900系列

      在3012基站搞完以后,华为的GSM多载波技术已经基本成熟,又开发了3900系列基站,这个系列基站包括分布式基站,宏基站,小基站及SingleRAN基站。 3900系列是华为开发的基站过程中,第一次站在了业界的前端,不敢所有方面都领先,但是至少在射频中还是有自己核心技术,并且在多载波和SDR上面已经领先了竞争对手。

      3900系列基站的BBU是可以同时用在GSM,UMTS及在双模的情况,根据不同的配置要求在BBU上面插上不同单板,连接不同的射频模块。每个基站能够支持6个模块,对于一般的运营商,都已经能够满足要求。一个模块至少支持4载波,如果能够接受功率小一点的,可以配置6载波。纯GSM的话,两个模块可以支持8载波每扇区,或者配置900M/1800M双频网,或者配置S444/S666的GSM和S333的UMTS,总之,BTS3900的宏基站单机柜已经能够满足世界上大多数运营商的需求,分布式的基站也基本类似。当然面对移动的需求可能一个机柜还不能搞定,这个就得另想解决方案了。

      第四代基站的详细的技术领先,我会在华为GSM的几大利器里面提及。这里还提及了3900E的小基站,在这个小基站之外,增加了不少新概念的技术,整体解决方案对运营商还是很有吸引力的,这个我会在GSM的利器里面提到。在推出之后,虽然在应用量上面还没有上去,但是已经有很多运营商主动联系华为询问这个基站的详细情况,因为部分市场人员并没有掌握这个解决方案的核心及如何向运营商来推广。

      (来源:华为无线竞争力,作者:曹江)

正在查看 0 条回复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