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查看 0 条回复
  • Author
    帖子

    • BestMistake
      参与者
      发帖数41

      实际上, 华为推行和实施IPD 经过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从1998 年年初开始,当时华为开始自己摸索着实施IPD,组建了项目组(成员主要是招聘的一些工商管理硕士),拿出了一套基于IPD的研发体系变革方案,并进行了推广实施。但这次IPD 变革效果并不像人们预期的那样, 基本上是一次失败的尝试。

      1999年年初,通过比较分析,华为正式决定花高价请IBM 洋顾问来帮忙解决问题。项目启动之前, IBM 报价4800 万美元(当时约5.6亿元人民币),相当于华为公司一年的利润!

      华为的财务总裁想砍价,任正非说: “你负责砍价,能否负责承担项目风险? ”,由于IBM 是一口价,任正非只问一句话: “你们有信心把项目做好吗?” IBM的代表沉思片刻.说“能”。于是,任正非拍板定了项目。加上实施与IT 等费用,整个变革共计花了20亿元人民币。

      根据IBM 顾问的方法,华为的IPD项目分为关注、发明和推行三个阶段。

      关注阶段,进行了大量的“松土”工作,即在调研诊断的基础上,进行反复的培训、研讨和沟通,使相关部门和人员真正理解IPD的思想和方法。

      发明阶段的主要任务是方案设计和选取三个试点PDT,按IPD进行运作。

      推广阶段是逐步推进的,先在50%的项目中推广,然后扩大到80%的项目,最后推广到所有项目。

      华为1998年8月启动调研,1999年4月启动IPD体系建设,2001年7月导入试点项目运行,IBM 顾问密集服务期持续了27个月。在此基础上, 华为在项目实践的基础上,按照“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 的方针,持续对业务体系进行变革和优化,直到2006年推出“日落法”,开始进入固化阶段。

      IBM的系统诊断

      经过半个多月的访谈,IBM顾问对华为的研发与创新管理现状做出了全面的剖析与诊断,在1998年9月20日的报告会上提出了华为研发管理问題, 包括:
      缺乏准确、有前瞻性的客户需求关注, 反复做无用功, 浪费资源,造成高成本:
      没有跨部门的结构化流程,各部门都有自己的流程,但部门流程之间是靠人工衔接,运作过程割裂;
      组织上存在本位主义、“部门墻”,各自为政,造成内耗;
      专业技能不足, 作业不规范, 依赖“英雄” , 这些“英雄”的成功难以复制:
      項目计划无效, 项目实施混乱, 无变更控制, 版本泛滥;
      ……

      这些问题直接触到了华为的痛处, 汇报会结束后, 任正非庆幸地说: “这次请IBM当老师请对了, 华为就是要请这种敢跟我们叫板的顾问来做项目。”

      采用“先僵化,再固化,后优化” 的方法学习IPD

      任正非强调,华为在管理方面主要向IBM学习,先学会IBM 的管理方法,再考虑学习其他的管理方法。

      面对研发部门和市场部门的排斥、抵触,1999年11月16日任正非在IPD第一阶段总结汇报会上提出“ 先僵化,后优化,再固化”的变革方针, 五年内不许任何改良,五年之后局部改动,十年以后才能结构性改动。他说:“我们是要先买一双美国鞋,不合脚,就削足适履。”

      组建一支强势团队学习和导入IPD

      任正非强调,一定要挑选沉得下心、责任心强的员工加入IPD团队, 一定要踏踏实实、认认真真地学习, 不要自以为是。IPD项目组成员要流动,每月评估一次项目组成员的胜任度,要将不理解、不认同IPD体系的人赶出项目组。

      他说:“就IPD来说,学得明白就上岗,学不明白就撤掉, 我们就是这个原则,否则我们无法整改。IPD关系到公司未来的生存与发展,各级组织、各级部门都要充分认识到它的重要性。华为要不断进行自我批判, 抛弃一切可以抛弃的东西, 虚心向业界最佳者学习。”他要求员工参加IPD项目全流程,试点小组中每个角色要有两个人,便于滚动推广。不要把IPD 行为变成研发部门的行为,IPD 是全流程的行为,各个部门都要到IPD里来。每个试点PDT 的小组里面要增加两个财务人员、两个采购人员、两个生产计划人员,一个是观察员,一个是主要的小组成员,等PDT 试点结束,要扩展到另外一个PDT 的时候,那个主要的小组成员退出来,观察员承担主要职责,并再增加一个观察员。

      经过这样的不断滚动, 可以让公司的所有中高层干部全部“ 滚动”参加一次实践。这也是对他们的前途负责的一次培训。

      导入试点项目运行IPD

      2000年5月17日,华为无线业务部大容量移动交换机VMSC 6.0产品作为IPD第一个试点, 在IBM 顾问的指导下,研发周期长达10个月,完成了首次试运行IPD流程。经过三个产品历时一年的试点,IPD流程的实施在华为达到了比较好的效果,产品研发总周期缩短了50%左右。

      2002年,所有新启动的项目都按照IPD流程来运作。基于IPD流程体系,在产品设计之初就引入市场、生产、用户服务、财务、采购等代表,给予他们同等的投票权和发言权,市场代表搜集客户信息形成产品概念。研发代表根据产品概念提出研发方案,估算研发周期、人员、所需仪器设备和所需原材料等信息。財务代表根据相关数据算出需
      投入的研发人员、仪器设备成本、制造成本、物料成本、产品生命周期销售额、利润等。用户服务代表、生产代表、采购代表、品质代表都需提出各自对产品的专业看法。所有的代表同意后形成业务计划书,并提交给产品线IPMT评审。

      IPD 在华为的推行并非一帆风顺

      华为的IPD变革刚开始时,各个产品的研发在组织架构上己经基本形成了PDT 的雏形,各种计划、文档、研发活动也是按IPD的模式进行的。但在这个时候,只有华为与IBM配合成立的IPD项目组里的人对IPD有较明确的理解。当时研发流程用的是所谓IPD1.0,IPD 的实际效用没有完全发挥出来:公司内部只是在研发活动的称谓和重要文档的输出上模仿IPD 1.0流程的規定, IPD的核心组决策、IPMT的决策评审等并没有被执行,只是在两个产品线上试点。这个过程持续到2001年。

      2001年,华为规定,公司内30%的产品线必须严格按照IPD 2.0流程运作,其他产品线继续按照IPD 1.0流程运行。

      2002年,华为规定,到年底所有产品线必须完全按照IPD2.0流程运行。此时,支撑IPD流程的相关人事制度、財务制度和绩效考核制度等都己建立起来。同时, 华为公司从高层领导到基层产品开发管理者都对IPD的思想和流程有了比较清晰、深入的认识,因此己经具备全面推行IPD的客观条件。

      2003年,华为的IPD流程升级到了3.0版本。

      持续优化IPD

      自1999年启动IPD 变革以来, 华为的IPD流程随着公司规模的扩大和管理需求的变化不断优化和改造,直到2006年推出“日落法” ,华为的IPD 流程才最终优化完成。

      华为在IBM 顾问的指导下实施IPD 变革, 最终打破了华为以部门为管理结构的模式, 转向以业务流程为核心的管理模式。任正非说:“为什么我们要认真推行IPD? 我们就是在摆脱企业对个人的依赖,使要做的事, 从输入到输出,直接端到端, 简洁并控制有效地连通, 尽可能地减少层级, 使成本最低、效率最高。就这么简单,一句话:要把可以规范化的管理都变成扳铁道道岔, 使操作标准化、制度化,就像一条龙一样. 不管如何舞动,其身躯内部所有关节的相互关系都不会改变。龙头就如Marketing(市场管理部门),它不断地追寻客户需求, 身体就随龙头不断摆动, 因为身体内部所有的相互关系都不变化,使得管理简单、成本低。”

      华为在保持一套流程体系、主干相同的前提下, 末端高效、灵活、定制, 具体业务各不相同, 各业务线的流程己经成为业务的真实反映和有效指导。例如, 终端产品最快三至四个月就完成, 推出上市, 既保证高质量和竞争力,又符合流程要求。

      (来源:华为管理手册)

正在查看 0 条回复
  • 哎呀,回复话题必需登录。